58歲的李東生最近在苦練英文,“6月要去美國參加國際信息顯示大會(SID),我有一個英文的主題演講。”身為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被列在SID主題演講第一位,后面是LG顯示集團CTO、英特爾集團CEO。這幾年李東生的惠州口音淡了不少,不過全英語演講還是“挑戰蠻大的”。
比英文更難對付的是互聯網,尤其是對50后的企業家們。李東生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同學中有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康佳集團前任掌門人陳偉榮,這三人曾經被稱為“華理三劍客”,如今還戰斗在彩電業前線的只剩下李東生了。
說起彩電,年輕用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樂視、小米,這讓干了30年彩電的李東生心很塞。從“看不起”到“看不懂”,樂視完全打破了行業規則,“硬件免費(低價)、內容收費”把彩電圈攪得人仰馬翻。2014年樂視在一片懷疑聲中拿到了150萬臺銷量,這一年TCL賣出了1700萬臺彩電,樂視凈利潤只有3.6億元,不到TCL十分之一,股價卻是TCL的十幾倍,市值一度超過1500億元,是TCL的兩倍。同為行業前三的海信、創維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市場占有率依舊堅挺,股價卻一瀉千里。
資本市場看的不是現在,而是未來。對樂視,李東生坦白說:“我也沒完全看明白。”另一方面,他又篤定地相信自己:“賣產品一定能賺錢。”面對是否要向樂視學的問題。
其實TCL最早學的不是蘋果,而是三星。TCL是國內唯一擁有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彩電廠商,鮮為人知的是它還擁有白電業務,包括配套部品和供應鏈,這和三星的多元化布局何其類似。當然它和三星體量相去甚遠,2014年TCL彩電出貨量1700萬臺,已經是中國第一,銷售千億元,而三星電視銷量超過5000萬臺,營收近2000億美元。2014年TCL全年凈利潤42億元,而三星電子單季度的凈利潤是49億美元。三星既是蘋果的競爭者,也是它的供應商,這一招李東生也學會了。當年拍板投資200億做華星光電時,李東生其實很忐忑,現在看來這關鍵性的一步是走對了,華星已經成為TCL最大的盈利奶牛,很多同行都要來華星光電買面板。
但是三星模式終于碰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三星憑借在家電、消費電子、零部件等領域的多元化布局,營收一直都壓過蘋果一頭。到了2014年,三星不但盈利能力被蘋果完爆,連營收都被甩了幾條街。2014年第四季度,三星營收486億美元,而同期蘋果營收為746億美元。2015年第一季度,三星在智能手機市場明明已經反超蘋果,27.8%的市場占有率比第二名的蘋果高出八個點,但凈利潤只有43.5億美元,同比下滑39%,只有蘋果的三分之一。
互聯網把工業時代的“大而強”變成了“大而弱”,這對眾多以三星為參照物的中國企業來說,真是個殘酷的現實。
互聯網已經抽干了硬件護城河,門檻低得一跨就過。成立34年的TCL在2014年終于實現了千億營收,而小米則在2015年初宣布今年營收將過千億,要知道小米成立不過五年。中國企業的偶像從索尼、三星再到蘋果,不變的是對硬件能力的迷戀,現在是時候打破迷信了。
TCL安身立命的彩電日益邊緣化,2014年TCL多媒體營收265.7億元,同比下滑15.5%,是集團內部唯一業績下跌的板塊,雖然實現了扭虧為盈,可凈利潤只有1.9億元,在集團42億元凈利潤中只是個零頭。同期華星光電盈利24.3億元,TCL通訊盈利8.6億元,新成立的金融和創投業務盈利達7.8億元。如果單從盈利來看,很難說TCL還是一家彩電公司。
如果大屏幕上有可能誕生下一個蘋果,TCL會是候選人之一嗎?
2014年,李東生把集團架構從5+5重組為7+3+1,TCL多媒體、TCL通訊、華星光電等做產品的5家子公司加上商用、部品兩大業務群,互聯網應用服務、銷售及物流、金融事業本部并列,創投和投資作為獨立板塊直屬TCL集團。龐大架構之下,TCL的業務已經無所不包,但是在外界看來,除了創投有點想象空間,其它業務都是新瓶裝舊酒。
身在電視,心系蘋果,彩電業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雖然人人都說要做蘋果,推應用,搭生態圈,但這一切在重資產模式和盈利壓力面前顯得很蒼白。股價長期低迷,他們手里沒有多少錢可燒,TCL已經有了一個投資數百億元的華星,光這一項收回投資就要好幾年。在服務收益還遠遠成不了盈利點時,TCL仍然要靠面板、手機和彩電這些實打實的產品來賺錢。講故事拉股價?“那不是我們的風格。”李東生很清楚自己的短板。
對于擅長做“硬”而不會“軟”的制造業來說,“產品+服務”的模式簡直是人格分裂,除了蘋果,沒有一家企業能同時在這兩個方向上走通,但李東生必須要破解這個難題。
制造業背負著沉重的肉身,就像神話中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不過一旦到達山頂,下落的勢能將轉化為巨大的動能。李東生正在推動TCL上山,他離山頂還有多遠?
最瘋狂的時代
對彩電業來說,這不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個瘋狂的時代。做電視的做手機了,做手機的做電視了,下一步他們還要做手表,做汽車。為什么別人做一樣成一樣,干了30年的彩電業卻生存都越來越艱難?
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就注定未來十年還將繼續失落。
是彩電本身落伍了嗎?當手機成為宇宙中心時,大屏的世界一下子寂寥了許多。但并非沒有聲音,樂視之外小米是第一候補,就連失敗的聯想也沒有放棄彩電。在家庭娛樂生態圈中,很難想象大屏幕會缺席,但它能切走多大的蛋糕,取決于電視能在多大程度上自我革命。
客廳的中心究竟是電視還是手機?這是包括李東生在內很多人曾經糾結的問題,但他現在已經想開了:“做企業要順勢而為,一個企業無法去改變產品發展的趨勢,也無法改變市場。10多年前,沒有人想到手機能形成這么大的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價值。”
彩電企業總想用大屏幕取代小屏幕,事實證明智能電視在操控性上根本沒法和手機比。既然如此,不如干脆讓視聽歸電視,操控歸手機。“現在看來,用手機操控智能電視可能是最好的路徑,無論遙控器、語音還是手勢都沒辦法和手機相比,不如就讓電視作為手機的第二塊屏。”TCL多媒體創新中心助理總經理陳青瑯說。更現實的原因是成本,一部智能手機賣1000元很正常,但遙控器賣100元都是天價。
換一種思路,彩電業可能有更多出路。那么多人低頭看視頻,如果電視可以和手機聯動,把用戶沒看完的視頻自動下載記憶,回家后開機就能看,是不是一項殺手級應用?多點實時視頻通訊在商用領域已經不新鮮,能不能以更低成本拓展到家庭?后一項業務TCL已經實現了,2015年4月TCL發布了科天視頻通訊,科天是TCL和思科成立的合資公司,思科做視頻會議多年,這次面向家庭推出多地視頻通訊還是頭一次。
對電視的未來,李東生從未動搖,“我堅信彩電是家庭互聯網應用的主要入口”。但這個入口是否還屬于TCL?
海信董事長周厚健、創維總裁楊東文都表達過相同的觀點,不過各家走的路不同。保守的海信單打獨斗,不和互聯網圈發生關系,創維把酷開獨立出去另起爐灶,同時也不排斥和互聯網企業合作。搞財務出身的楊東文曾經不點名地評論:“有些企業被互聯網沖暈了頭腦,組織架構全打亂了,整天念叨活躍用戶數,最后到年底一看,沒賺到錢。”
不只李東生,整個彩電圈的思路還停留在硬件時代,對互聯網的看法是錦上添花,而非改頭換面。
在彩電圈,李東生算是和互聯網走得最近的。騰訊、阿里、百度、搜狐……主流廠商幾乎合作了個遍。如果去拜訪馬云、雷軍,李東生幾乎從不錯過,大哥向后輩學習,能放下身段嗎?“產業里是以規模和盈利能力來分大小的,我怎么敢在馬云面前稱大哥?他早就跑到十萬八千里外了,雷軍叫我大哥我都不敢應。年齡大,現在已經是個不利因素。”李東生笑言。
對一家成立34年的公司來說,改變有時需要外力推動,馬化騰就是李東生的外援之一。兩人私交甚篤,2004年騰訊上市后就聘請李東生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這是李東生在其它公司的唯一兼職。2012年騰訊與TCL聯合推出了冰激凌電視,兩人還一起為新品站臺,可惜后來市場反應平平。
其實彩電企業和互聯網公司是天作之合,互聯網盈利兩大塊是游戲和視頻,和電視天然絕配。馬化騰2011年就在CNTV旗下的未來電視持股20%,還親自出任董事,對大屏幕的熱情絕對不比手機少。
2015年5月7日,騰訊宣布5000萬元入股TCL旗下子公司歡網科技,持股7.1%成為第三大股東。歡網是2009年TCL和長虹、寬帶資本合資成立的,開發智能電視應用和OTT業務。
李東生把歡網的商業模式比喻為“收過路費”,“彩電是入口,從入口到應用服務需要有個通道,我們把這個通道搭建好,然后收點過路費。”2014年歡網收入5000多萬元,這點錢放到1000億不值一提,可李東生看得很重。他希望未來TCL來自產品和服務的收入各占集團營收的50%,“你看騰訊、阿里、百度,開發一兩個應用就能賺很多,我們要賣多少臺電視才能賺這么多?”
在電視入口爭奪戰中,投靠內容是最聰明一招,連騰訊都要向廣電系靠攏,要想對抗擁有大量版權內容的樂視,TCL不能一味靠曲面電視和量子點電視,必須另想辦法。
電影是目前彩電圈一致的選擇。5月13日,TCL旗下全資子公司全球播啟動了“家庭影院同步院線”,里面放的全是電影院還在上映的片子,“7到10天后就能從電影院進電視”。同步院線計劃在2015年6月正式上線,同步院線單片價格在10元到30元不等,系統用一個密碼限定用戶只能當天看、看幾遍。
其實只要防得住盜版,電影公司對電視沒什么心理障礙,畢竟電影院是個社交場合,電視院線對他們來說是增量而不是分流。2012年創維就推出了“直通好萊塢”,一年年卡售價360元,2014年入賬3000萬元。TCL全球播于2014年11月上線,單片價格大概5元左右,不想花錢可以看廣告賺金幣,用金幣看電影。電影進入電視院線的分成模式和影院區別不大,內容方收五成,平臺收三到四成,落地的硬件廠商拿一到兩成。據TCL多媒體副總裁梁鐵航透露,全球播目前正在和創維、海信、康佳等廠商談合作,首批落地的終端將不只TCL一家。
盈利之惑
據說馬化騰創業初期遇到困難時,李東生曾經拉了他一把,現在小馬哥已經成為江湖大佬。沒有人擔心微信找不到盈利模式,坐擁6億用戶,還愁沒錢賺?
李東生也想開了:“只要你把用戶抓住,賺錢的機會肯定會有。微信怎么盈利?現在看方法很多,我們和騰訊做的微信電視賣得就不錯。”
靠服務賺錢是誘人的未來,可眼下在財務報表上還體現不出來,市場對互聯網公司和制造業的評分標準完全不同,TCL還是得靠實打實的產品賺錢。
賣彩電還能賺錢嗎?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生死攸關的問題。特別是在互聯網的“免費模式”沖擊下,最近兩年對彩電企業格外艱難。樂視橫空出世后幾乎腰斬了彩電價格,彩電企業被迫掀起價格戰,到2015年42吋液晶電視價格已經跌破2000元,真是利薄如紙。
2014年彩電業已是哀鴻遍野。財報顯示,2014年海信凈利潤14億元,同比減少11.6%,長虹凈利潤5885.78萬元,同比下降88.52%,康佳虧損4.7億元。TCL多媒體雖然以1.9億凈利潤實現扭虧為盈,營收額卻下滑了15.5%。
但李東生依然認為賣彩電能賺錢,“從產品銷售上獲取超額利潤是不可能了,但獲取合理利潤還是可以的。”在他看來,改進盈利最主要的手段是改善產品結構、提升單價,用高端產品吸引10%的客戶,“過去中國企業主要做大眾市場,10%的高端市場都讓給外資品牌了,現在需要重新看待市場,高端市場成長速度超出我們想象。”李東生說。
在深圳TCL大廈樓下的TCL體驗店,售價12999元的9700被擺在進門處,這款電視有一個好像水泥底座的音箱。2014年TCL和專業音箱品牌哈曼·卡頓合作,在其他人拼命壓薄電視時為音箱留出了更多空間。55吋的9700不是TCL最貴的電視,同樣采用量子點技術的8800曲面電視65吋售價達到了21999元,是目前TCL最高端的旗艦機型。李東生還計劃推出售價5萬元以上的家庭影院系統,和全球播組成軟硬結合的家庭娛樂方案。
TCL集團總裁、TCL多媒體策略執行委員會主席薄連明說,2015年第一季度TCL彩電單價比2014年同期提高了10%,比2014年底環比提高了13%,“產品結構的改善是主要原因”。財報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TCL多媒體實現營業額82.9億港元,同比上升5%,盈利4558萬港元,同比增長200%,業績明顯改善。李東生給多媒體設定的整改期限是“12到18個月”,最多還有一年時間。
自我修正
TCL多媒體CEO郝義與多媒體主席薄連明風格差異巨大,70后郝義語速極快,思維跳躍,英文流利的他在今年1月的CES上為TCL新品發布站臺,小包袱一個接一個,場面熱烈。60后薄連明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典型技術男,講話邏輯嚴謹。身為華星光電CEO,他是TCL集團最能賺錢的人,卻極少接受媒體訪問。
2014年10月,TCL集團總裁、華星光電CEO薄連明出任新設立的TCL多媒體策略執行委員會主席,這被外界解讀為TCL的自我矯正,從激進的互聯網路線回歸視聽本質。“內容為王,模式為王,還是服務為王?本質還是產品為王,要靠產品和用戶連接。TCL的核心競爭力是工業能力,我們對產品細微感覺是多少年積累的基因,別人學不來。我去多媒體之后主要是抓產品,要回歸本質。”薄連明說,“傳統企業轉型發飄,把自己的根基忘了,那是最危險的。”
TCL的根基在哪里?在薄連明看來,華星肯定是其中之一。硬件企業必須對產業鏈進行垂直整合,才能在競爭中不斷的壓低成本獲取利潤,這就是華星光電的價值。同時布局面板和整機產業,這意味著TCL多媒體不需要像其它企業一樣庫存面板,而面板價格的周期性擺動一直是彩電企業盈利最大的不確定點。
面板占到液晶電視成本至少七成已經是公開的秘密,TCL的行業地位不只來自1700萬臺銷量,更是因為擁有中國彩電業唯一的液晶面板生產線華星光電。如果沒有華星光電,TCL的日子未必會比其它彩電廠家好過。
面板產業從來都是巨頭的游戲,華星光電三期項目累計投資已達到660億元,其中TCL持股85%,第二大股東三星持股9.2%。在掌控上游上,三星和TCL眼光完全一致。2014年華星光電產能達到160萬片,在中國六大彩電廠商面板采購份額中占到21.4%,超過臺灣群創和LG位列第一。
華星光電已經成為TCL集團最大的利潤奶牛,2014年42億元凈利潤中華星貢獻了24億元。“所有終端都離不開屏幕,面板是信息的重要載體,我們在面板產業的話語權就是行業話語權。”薄連明告訴《中國企業家》,“隨著購買力提升和顯示技術進步,未來屏幕可能無處不在。”
嘗到甜頭的TCL還在不斷加碼面板。2015年4月,華星光電第二條8.5代線在深圳正式投產,二期項目投資244億元,產能達到12萬片每月,主要切割40吋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目前是全球最大的8.5代面板生產線。同期,華星投資160億元在武漢建立了第三條生產線,生產用于手機和PAD的小尺寸面板。
薄連明把彩電的競爭力概括為“好看、好聽、好用”,首先是視聽,智能和互聯網排在最后,這符合李東生對智能的定義,“我們是把智能和互聯網技術嵌入到產品中,首先要把產品做好”。
擁抱互聯網和制造業本色并不矛盾,在李東生看來,TCL首先是一家制造企業,仍然要遵循“從效率領先,產品領先到技術領先”的進階路線。過去十年三星和LG就是這樣打倒了競爭對手。
他認為TCL在技術上已有了一定話語權,“華星已經把一家日本主要廠商逼到談判桌上來跟我們做交叉授權,量子點電視TCL是第一家推的,第二家就是三星。下一步我們要做生態領先,包括上游的芯片和下游應用服務我們都在布局。”
和賺錢的創投業務相比,李東生這些燒錢的投資少有人知。TCL已經投資了從事觸控芯片的昆泰科技,2013年TCL又投資了晶晨半導體,目前TCL模塊電視采用的芯片就來自晶晨。華星在廣州投資了研發OLED的華瑞公司,第一筆投資就是一個億,“技術儲備是要花錢的,現在全球都在研究印刷式OLED,未來的發光器件將采用印刷技術印到屏幕上,這對面板產業將是革命性進步。”薄連明說。
克服慣性
華星的工程師文化已經扎根于TCL,要在這樣一家公司推動互聯網轉型,李東生面臨的難題是如何在一個身體中植入多重人格,這中間有懷疑,搖擺,甚至倒退都很正常。
李東生承認自己“有一點霸道”,也知道這樣不好,“搞得別人不敢講話”。他正在努力改變,原來開會總是搶著第一個發言,現在一般最后說話,“總結一下就好了,讓別人多講”。
強硬還是謙和是風格問題,對企業戰略的把控才是核心能力。身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東生的作用是讓轉型順水推舟,而非逆水行舟。
我們拍照時,李東生亮出了一件織錦緞面料的改良西裝,萬年不變的西裝LOOK終于有了變化,“這件衣服我只穿過一次,今天第二次穿”。公開場合李東生永遠以西裝示人,拍照中規中矩,講話四平八穩,這一切在互聯網時代幾乎等同于OUT。
他們那一代企業家不習慣把個人品牌和公司形象緊密捆綁。2014年長虹董事長趙勇曾經學喬布斯,穿T恤牛仔褲上臺演講,可今年又穿回了西裝。李東生在微信上叫東哥,潛水為主,極少發言,微博倒是常常更新,安撫對股價不滿的投資者。
在TCL,58歲的李東生是目前年齡最大的高管,TCL多媒體由60后薄連明和70后郝義搭檔領導,TCL通訊同樣是60后CEO郭愛平和70后COO王激揚搭檔,這種老少配的組合也是李東生的管理風格,嘗試在革命和改良之間尋找某種中庸之道。
50后企業家仍然是中國家電業掌舵人的主流,年齡是他們轉型的第一個障礙。“接受新事物會慢一些,所以必須主動學習,看到變化對未來的影響,意識到轉型是必須的。第二要開放,和員工能夠真正的交流。這個企業是我創立的,30多年了,不代表我就是對的。”這一點李東生有過多次經驗,“80后的一個業務主管和你意見不同,結果他是對的,這種事發生過N次。”
“換不了思維就換人”,這話不只一位企業家說過。TCL這幾年陸續有人離開,比如2013年淡出TCL的多媒體前任CEO趙忠堯。但也有人回歸,TCL多媒體前任中國區總經理韓青2010年離開,2014年回歸擔任TCL多媒體戰略中心董事長,負責O2O業務。更早離開的吳士宏后來也回到多媒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這些回歸的人從外面帶來了新鮮的視野和視角,對TCL來說也是一種刺激。
當機體太大時,可能對任何刺激都麻木了,看到了方向,卻無法轉向,這是最痛苦的。
任何轉型歸根到底都是人的轉變,可人都有慣性。李東生承認,TCL現有大部分人很難轉到新業務上,需要搭建一個新的平臺來做。這個平臺可以是內部組織,可以是合資公司,也可以由創投部門直接投資新的項目。
對改變不了的人,李東生也念舊。2014年TCL出臺了一項規定,在TCL工作滿一定年限,達到一定年齡的員工公司不能主動解雇。“有些員工在公司很多年,適應不了新思維,出去又找不到工作,你還是得給他找個適合的崗位,公司對員工要負責任。”
創新的成本
深圳TCL工業園里有新大樓和舊大樓之分,TCL多媒體CEO郝義說,舊大樓里多媒體、通訊和其它職能部門是按部就班經營,和互聯網相關的業務和研發則放到新大樓里,“沒有完全獨立,但是從運營機制、人員調配、獎懲機制、激勵機制都和過去的事業部不同”。
2014年TCL成立了移動互聯網新興業務中心,布局移動增值業務、云平臺、創新應用、電商平臺、可穿戴設備等多個領域,到2015年3月,TCL移動互聯網應用平臺已累計激活用戶820萬,與互聯網公司比是小菜一碟,但對彩電企業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
TCL多媒體創新中心的氣氛有點像創業公司,墻面上的涂鴉,地上隨處擺放的樣品,建在室外的陽光房會議室,完全不是家電企業慣有路數。設計部門開會討論UI時,一群人站在白板前,為某級菜單要隱藏到只有兩個還是三個功能鍵爭論許久,看不出誰是領導。
用戶體驗部的工作是追訪用戶,請代表用戶測試機器。“過去是產品有問題了用戶才找售后,現在我們要主動去找用戶,發現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TCL多媒體創新中心助理總經理陳青瑯說。一個例子是,過去平板電視的底座可以旋轉,后來這個功能被廠商去掉了,“但我們通過用戶追訪發現很多人其實還想要可以轉的底座,從6800系列起就把這個功能加上了,反響還不錯。”
李東生說TCL搞研發的軟件工程師已經超過了硬件,但這還遠遠不夠。多媒體創新中心的用戶體驗部有8個人,人手還是吃緊,這塊人才目前奇缺。陳青瑯告訴本刊記者,用戶體驗部的負責人來自海信,下面的員工流動性很大,“深圳有這么多互聯網公司,家電企業的競爭力其實有限。”
互聯網的核心是開放與分享,但企業內部總有邊界,打開到什么程度才合適?李東生很清楚互聯網業務和彩電完全不同,“可能就圍繞幾個員工展開,他們有Idea,有很好的技術和產品。在集團層面,產業鏈需要巨大的投資,在股權上不太可能有合伙人。但是在互聯網服務和應用有很多項目,可以有更多機制。”全球播目前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員工持股達到30%,歡網也有10%員工持股,TCL投這些項目可以不要求控股。
嘗試也可能意味著失敗,在TCL轉型過程中,交的學費并不少。投資的機頂盒項目七V盒子已經被李東生劃入了失敗名單,做了幾年的智慧家庭也還停留在概念階段。這些新業務李東生不管運營,就管給錢,“每次給錢他們總說這些都有風險,好像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我說沒問題,方向講明白了咱們就投下去。這些是方向,我不會放棄。”
最近一筆燒錢的項目是O2O,從2013年提出至今已經過了半年還沒進入實施階段,李東生說O2O方案提出四次,被斃了四次,過程這么折騰他居然還很興奮,“最近一次開會用了3個小時才通過,這次大家感覺商業模式比較清晰,流程設計也清楚了。”李東生說。
多年以前TCL曾經自建專賣店網絡“幸福樹”,后來沒做下去,現在已經有那么多人做電商,可彩電企業沒有一家做好,為什么還要花大力氣搞O2O?李東生說這是被電商們逼的,“阿里的店一桿子都開到村里去了”。這對李東生刺激很大,當年TCL起家就是靠發達的渠道深入鄉鎮市場,上世紀90年代TCL的“王牌”名聲多半都是靠渠道打下的。
今非昔比,現在的農村市場早不是當年,對此李東生也很清楚。“線上線下系統怎么結合?現在我們線下店還不夠多,怎么讓傳統代理商有動力轉型到O2O這條路上來?線上電商那么多,你的系統有什么特色,用戶為什么要選擇你?”現在再做O2O,拼的不僅是地推和物流,而是背后的大數據系統支持,李東生估計這套系統至少要三年才能建起來,投資上億元,“至少先燒兩年錢”。
家電企業自建大數據系統,目前還沒有成功先例,即使是海爾日日順離真正的大數據也還有距離。在中怡康總經理賈東升看來,O2O的核心是數據運營,但沒有哪家家電廠商有這個能力,“有數據,沒分析,都是口頭上的大數據”。
現在回頭看,吳士宏當年在TCL做的HID電視其實就是后來的互聯網電視,TCL的幸福樹專賣店最高峰時在全國已經有了2000多家店,如果能一直走下去,也許就沒日日順什么事了。
是意志不夠堅決,還是時機不成熟?“很多事情我們意識得比較早,但是環境不匹配,嘗試沒有能夠達到效果。”李東生說。很多事情,第一個做的往往成了先烈而不是先驅,比如當年的吳士宏。最近一次會議上吳士宏對李東生說,現在的O2O概念和十多年前做的事情很像,但是李東生認為整個結構完全不一樣的,“今天的上下游產業鏈比那時進步了太多”。
做加法,不只加互聯網
做減法還是做加法,這對家電企業來說曾經是個問題,但今天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向多元化,就連格力也在進入小家電。對李東生來說,多元化的意義在于為企業立起多個支撐點,東方不亮西方亮,比如海外市場、手機業務,以及熱到發燙的互聯網金融。在外人看來,TCL的多元化布局過于龐雜,而在李東生看來,母體上的枝條越多證明機體越健康。
2014年,中國彩電市場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銷量下滑7%,國內市場不景氣讓掘金海外市場成為家電行業主旋律。2015年1月TCL收購了老牌智能手機品牌Palm,5月創維收購了德國彩電廠商Metz。雖然在國內被互聯網沖擊得落花流水,但在海外,中國企業強大的供應鏈和制造能力還是有一定生存空間,特別是在印度、南美等新興市場。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2014年TCL銷售收入1010億元,其中來自海外銷售收入占了48%,而且海外銷售增長達到28%,國內市場僅增長了7%,集團整體銷售增長為18%。李東生估計2015年海外市場收入將占到50%,成為支撐TCL的半壁江山。TCL還計劃在印尼建設新的生產基地,轉移產能以緩解國內不斷上漲的成本壓力。
十年前的兩次國際化并購雖然付出了慘重代價,但也讓TCL在海外市場取得了先發優勢。“如果沒有阿爾卡特,很難想象TCL手機能活到今天。當年跟我們一起拿牌照的國產廠商,現在還有哪家活著?”TCL通訊CEO郭愛平說,阿爾卡特的專利是TCL在海外拓展市場的基礎,“手上沒有專利,你想走都走不出去,一出去就被人家告。”
2013年起,TCL海外業務終于進入收獲期,TCL通訊是其中最大亮點。2014年TCL手機賣出了7340萬臺,近90%來自于海外市場,銷售收入245.2億元,同比增長60%,凈利潤達8.64億元,同比增加2.41倍。2014年第四季度,TCL手機出貨量全球排名第四,智能手機銷量在全球位列第七位。2015年1月,TCL通訊收購的老牌智能手機Palm品牌,是TCL、阿爾卡特之后第三個手機品牌。李東生透露,2015年TCL將把印度、巴西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作為突破重點,彩電、手機和家電聯動,同時會將目前的多品牌戰略逐步向TCL統一品牌收縮。
從智能家居布局來看,手機的重要性不亞于彩電,2015年TCL通訊重點反攻國內市場,和國外運營商捆綁不同,中國的千元智能機市場競爭異常殘酷,TCL靠什么抓住消費者?2015年5月,TCL通訊旗下的“么么噠”品牌正式宣布獨立,由TCL集團和TCL通訊共同出資成立么么噠互聯通訊公司,集團為大股東,準備用全新品牌再戰中國手機市場。
子品牌獨立在家電企業里不是第一次,海爾有統帥,創維有酷開,包括么么噠在內都是瞄準了90后年輕消費者。TCL通訊CEO郭愛平沒有微博,微信也很少用,但不妨礙么么噠啟用“逗比”偶像華晨宇為形象代言人。
李東生常說,大不一定強,但不大一定不強,這個強指的不僅是銷售規模,還包括調動整合資源的能力。2014年10月,TCL成立了金融事業部,2015年5月李東生豪擲33億入股上海銀行,被業界解讀為重兵布局金融。家電圈做金融已經蔚然成風,海爾、美的都有金融業務,李東生將其解釋為企業體量變大后的自然選擇。“現在我們年銷售過千億,我希望未來能達到兩千億以上。2015年第一季度我估計現金流就有近200億,這么大的資金在這里流轉,它需要的金融服務很多,帶來金融服務創造價值的機會也很多,所以我們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業群來做。”
TCL金融業務最早從內部財務公司發展而來,逐漸延伸到供應鏈金融服務,還包括面向消費者的第三方支付、小貸業務和消費金融公司。“TCL在現金流上是有經驗的,2005年國際并購遇到困難時,銀行貸款到期,不給我們授信額度,公司現金流都沒有出問題,財務公司的備付金發揮了重要作用。入股上海銀行我們都沒有融資,備付金就夠了。”李東生說,入股上海銀行帶來的不只是每年4個多億收益,更大的是合作空間,“他們也希望通過我們把一些新的金融產品,特別是基于各種智能終端的金融服務嘗試推動起來,這一塊目前還很小,但未來它是一個機會。”
據李東生透露,TCL和銀聯合作的第三方支付業務已經運行三年多,目前正在申請單獨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如果和傳統銀行去競爭,我們一點優勢都沒有。但是互聯網金融起來了,這是我們的機會,我希望TCL能在互聯網應用方面走出一點特色來。”
再次出發的李東生現在最看重的不是速度,而是堅持。2014年57億元定向增發完成后,李東生成為TCL集團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從6.75%上升到9%左右,他有更充分的施展空間,退休這件事完全不在他的考慮范圍內。
彩電業已經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了,大環境壓力下,怎樣保持年輕的心態?“要有抱負,對未來充滿期待,不畏挫折;相信難題一定有解,只是暫時還沒找到;三是保持好奇心,不輕易否定新事物、新想法,敢于嘗試;最后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健體魄。”第四條對于忙碌的李東生來說,恐怕反而難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