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 劉亞瀾 6月5日報道
昨天下午,阿里巴巴集團和SMG集團宣布將共同重組第一財經,雙方將利用各自在傳媒和大數據領域的資源優勢,共同把SMG旗下的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打造為新型數字化財經媒體與信息服務集團。而馬云(微博)此次12億元的入股,謀劃的不只是一個財經媒體的發聲渠道,更多的關注點則是集中在了“數據服務”這四個字上。
如果將金融市場中的各路投資者比喻為掘金者,那提供這些掘金者金鏟子的,就是那些默默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的供應商。當前,以控制為出發點的IT時代正在走向以激活生產力為目的的DT(data technology數據技術)時代。數據服務的崛起已是必然之勢。
馬云表示,他期待未來有一天能夠打造屬于中國的華爾街日報和Bloomberg。而他所說的“華爾街日報”、“Bloomberg”在財經資訊和金融數據方面都屬世界一流。
國外:數據服務的商業模式早已成熟
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服務提供商要數彭博(Bloomberg)。彭博的終端機業務通過銷售數據和數據分析工具,每年獲得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彭博的第一桶金來源于1982年,與美林證券合作,在美林公司安裝了20臺數據終端機。雖然彭博后來也進軍了廣播、電視等行業,但那些都是為了更好地售賣它的金融服務工具——彭博終端機。彭博集團收入的最直接來源就是這些終端機。任何購買它的信息終端機的客戶都需要支付其平均每月1500美元的費用,以享受彭博資訊公司提供的各種信息。
一般來說,數據服務的商業模式主要有金融終端和網絡廣告兩種。金融終端就是像彭博這樣售賣終端,通過終端為用戶提供數據信息。網絡廣告則是很常見的通過網站吸引用戶,提升流量和實現廣告收入。
金融信息提供商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最及時、最權威的市場行情、數據和咨詢信息對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這也是能否讓金融終端有差異、能否吸引并留住用戶的關鍵。
除了彭博,國外還有英國的路透、標準普爾旗下的Capital IQ等數據服務,覆蓋用戶都非常廣泛。
國內:數據服務的“油田”即將“井噴”
國外的數據服務早已“熱火朝天”,國內卻相對冷清。不過,平靜的表面下是即將噴涌的需求和機遇。
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型時期,人們對于資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服務業的比重也變得越來越大。
根據美國權威戰略咨詢機構Burton-Taylor發布的數據,中國的金融數據服務市場近年來雖然呈現高速增長態勢,但總量依然只占到全球市場的三十分之一,與中國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而中國商業數據服務市場更是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權威的產品和服務商,具備極大發展潛力。
在國內市場,目前比較有名的金融數據服務包括Wind資訊、同花順、大智慧等。
但目前國內財經數據服務方面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明顯,權威性也較弱,亟需出現像彭博一樣的公司為財經相關人士提供更加可靠、及時、全面的資訊與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早已阿里注資的時候,第一財經就開始與恒生電子、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寧波云漢投資管理合伙企業達成合作意向,探討增資恒生電子控股子公司上海恒生聚源數據服務有限公司的可能性。而恒生電子(600570.SH)擁有國內證券基金行業交易軟件最大的市場份額,這無疑將為第一財經的金融信息服務提供搭載和分發平臺。
馬云曾說“阿里巴巴本身實際是家數據公司”。阿里在電商、金融、物流、健康、文化等領域積累了龐大的數據,這毋庸置疑。但如何將這些阿里內部的數據“活用”起來,正是這次入股動作的題中之意。
目前,第一財經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成立,投研資訊產品體系建設、財經數據移動終端研發、互聯網金融智庫組建等各項業務都在積極推進之中。